规则的建立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图源:pixabay
前几天有几位妈妈问我:
“我在原则和底线上有困惑。原则和底线是由谁决定呢?价值观不同,原则和底线是不是也不同?是不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原则和底线又可以改变?”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什么样的事情是原则和底线的问题,这要分几个部分来看:
1
无论在什么文化背景下,都是共识的原则和底线。
比如,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想要玩具就去打人,我们不能因为生气就去咬人踢人。同样,我们不能随意给小朋友起绰号,去毁坏别人的或者公共的物品。这种因为自己的目的或者需求就对他人和公共物品进行毁坏的行为,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原则和底线。
2
威胁自己或者他人安全的问题。
比如:去玩电,没有陪伴的时候去玩水,闯红绿灯,不做安全座椅,在飞机上因为好奇要打开逃生窗。这些都是会威胁自己或者他人安全的问题,也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原则和底线。
3
我们在社会中生存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
比如:我们不能不经过允许或者不付钱就把别人的东西带走,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开心就在图书馆大叫,博物馆里不能伸手乱摸展品,在安静的餐厅不能爆笑拍桌子等。这些虽然不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人生安全,但是也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生存就需要自然而然遵守的规则。
除了这些原则和底线,每个家庭还会有自己的一些规则和安排,这个就会因为文化、父母个人的侧重以及家庭结构而有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家庭规则是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有的家庭认为不可以超过每天两个小时,有的父母则甩手让孩子自己想看多久看多久。有的家庭认为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有的家庭则认为孩子有不同意见是“顶嘴”。
图源:pixabay
其实对于前面提到的三大类原则和底线问题,很多父母并不觉得难以确定,最让大家觉得纠结犹豫的往往是一般的家庭规则。对于这些一般的家庭规则,我们在制定的时候,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1. 规则的制定是出于什么目的?
如果这个问题直接被问出来,很多父母会回答:
“我们建立规则是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个回答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像“吃饭要坐餐椅”,“每天晚上要刷牙”,“每天看电视不超过2个小时”等等,这些确实是希望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因为这些生活习惯和孩子现在或者未来的健康相关联。
但是如果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每项家庭规则都是必须的?或者都是处于为了孩子的安全或者帮助孩子更好生活的目的所以才制定的?比如,
有的父母规定孩子见了陌生人必须打招呼,
有的父母规定孩子生气了不许发脾气好好说话,
有的父母规定孩子必须和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
……
这些规则是否真的从孩子的角度思考过?还是父母为了让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或者让自己的“面子”更好看一些?
图源:pixabay
要知道,有些孩子看到陌生人会觉得很紧张和谨慎,这个时候强迫打招呼,会让他们更加紧张和抗拒;
要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绪,生气也是我们的基本脾气,要求孩子生气时不发脾气好好说话,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非常不现实;
要知道,分享应该是孩子在感觉到自己的物体所有权很安全的基础上,能理解分享轮流的概念之后主动的行为,强迫的分享只会让孩子抗拒和小朋友一起玩。
2
规则的制定是否符合孩子在某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
有的父母规定孩子必须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收拾玩具确实应该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习惯。但是在制定这个规则时,很多父母没有想到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行为的特点和孩子的认知发展相对应,抛开孩子的发展阶段和能力水平,只要求行为目标是不合理的。
比如要求一个两岁的孩子把满屋子的玩具收好,而且使用的指令是:
“快把玩具都收好!”
要知道,满屋子的玩具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通常是无从下手的,而且“收好”具体是怎样的,孩子也并不明白。同样的,要求一个3岁的孩子一旦坐下来看书就不能乱动,而且必须每次要坐足半个小时,这样的规则也没有考虑孩子的注意力水平还没有达到。
图源:pixabay
3
规则应该由谁来制定呢?
我们前面提到的危及他人或者自己安全的原则和底线问题,我想大家应该不会有疑问。那么家庭规则呢?是不是完全都是父母说了算?这个要视情况而定。
孩子小的时候无法交流沟通,他们的日常安排自然由父母来决定,但是父母决定也不是一拍脑袋来进行。父母也应该从孩子的需求、发展阶段和能力水平来考虑,某些问题上还需要征求专业人士的建议(比如孩子的牙医、老师等)。
当孩子大一点可以语言交流的时候,我们希望家庭规则的制定能够让孩子参与进来。在孩子理解规则的重要性以后,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然后大家商量出一个都能接受的方案。这些可以在每周的家庭会议上进行。
而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家庭的规则应该是所有人都能遵守的,不仅仅是孩子。比如
我们说孩子不能看着ipad上的视频入睡,那么大人是否也应该不要拿着手机入睡?
我们要求孩子吃饭不要玩玩具,大人是否吃饭时也不要看手机?
我们要求孩子生气时不能打人,大人是不是也不应该一生气就揍孩子?
我们要求孩子说话尊重他人,大人是不是也不能“出口成脏”?
4
规则是否完全不能改变?
我们希望在某个阶段里规则相对固定,不是随着父母的心情反复变化,也不因为孩子的心情反复变化。比如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父母不累就要求孩子刷牙,明天父母很累就不刷了;我们也不能因为今天孩子哭了就什么要求都满足,明天孩子没哭就什么都不满足。
但是相对固定是不是代表毫无任何松动的空间呢?和孩子说好看20分钟电视,结果20分钟到了那个动画片还剩一点点,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让孩子看到结束?平时在家里我们健康饮食,是不是到别人家做客或者过年过节也可以适当放松?
我们总是会很焦虑是不是规则放松了孩子就一下子“学坏了”,再也无法回到“正常轨道”了。其实行为学上有一个词汇叫“区辨刺激”,意思是如果不同环境因素和不同的行为结果相关联以后,孩子就会明白有些事情只会在某种环境下发生。
图源:pixabay
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我们如果告知孩子因为某些特殊的情况,所以规则有变化,孩子会明白。他们会知道去别人家做客或者过节过年可以吃更多零食,他们也会明白为什么周末我们会有更长时间的电视看。
此外,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发展阶段和能力在变化,父母也在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家庭环境在变化,社会环境在变化,甚至教育理念都在变化,所以没有什么规则是永远不会变的。但是,无论怎么变,只要抓住几个要点“规则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和生活、规则需要考虑孩子的特点和能力水平、孩子参与规则制定”,就可以实现在动态变化中的平衡。
往期回顾
11
-
2019-02
13
-
2019-02
徐桂凤
医学硕士,发展心理学硕士,美国行为分析学会认证行为分析师,爱荷华大学在读博士。擅长:儿童常见情绪行为问题的分析和应对; 亲子关系评估和建议;发育行为障碍的诊断和建议等。
END
为大家分享实在又实用的心理学,为你的心灵找到正确的疗愈之路。
怡禾心理重新开放树洞信箱啦,如果你有什么心里话或者心理疑惑,育儿路上遇到的难题,欢迎写信给我们。
怡禾心理每周会有一个心理小问答栏目来回答大家的问题,每个月会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回复一封读者的来信。
信箱地址:yaehermailbox@163.com 欢迎来信